开局即冲刺!自进入2023年,浦东科创沃土上就开足了马力:前三月浦东3款国产1类新药获批上市、已有13家企业向科创板发起冲刺。
面向全球科创力量,浦东创造了开放融合的生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区合作正式启动,新一批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授牌,中国科大上海科教基地等一系列科创策源重点平台启动;首批7家外资研发中心享受科技创新进口免税政策;浦东智能网联汽车实施细则出炉,“未来车”驶上“法治道”。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浦东将着眼全过程创新,打造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主体,科创主体和科创项目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格局,厚植创新“核爆”土壤,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
营造最领先最活跃的创新生态
“我们的专利数比团队人数还多”;“自主研发技术已经落地多个应用领域”;“希望能找到关键靶点,突破目前疫苗市场空白”……浦东的创新热情在一处处赛点展现。“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再次回归线下后,企业参赛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在今年的参赛队伍中,浦东共有1566个项目报名,聚焦在六大硬核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赛场上,来自浦东的团队虽然人员数不多,但带来的专利数、研发实力却很惊人,也展现出了浦东创新生态的勃勃生机。2022年,浦东“高企”新申报数达到244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44家、占全市近60%,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不断壮大。
近年来,李政道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浦东成功落地运行,打造浦东的科研院所集群。硬核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产业能级,“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展现“硬实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500亿元、3500亿元和1500亿元。
一条“南北科创走廊”的带动协同效应,推动镇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园区则打造一批集聚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浦东营造的生态正是各创新主体所看中的。瞄准浦东、张江大力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带着项目来到浦东。而一批批扎根浦东的企业也迎来了十年磨一剑的成果落地,全速前进。
拥有中国首个自主研发抗癌新药爱优特(呋喹替尼胶囊)的和黄医药是浦东“创新药”的典型代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评价,在他参与研发的10个上市药品中,最让他自豪的就是呋喹替尼,因为这是完全由中国科学家、中国企业研发出的新药。而和黄医药在浦东建立全新生产基地后,正加速“张江研发、上海制造、中国原创、走向世界”发展战略。
而浦东推出的“1+1+N”人才政策体系,规格前所未有、系统集成度前所未有、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尤其是“明珠计划”、院士、博士后3项政策,主要是瞄准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同时侧重对海外人才引进的激励。这成为浦东进一步吸引、集聚、培育科技人才的底气和利器。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
总投资近3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源健优科上海生产研发基地,日前在外高桥保税区内正式启动运营。这是外高桥保税区被确定为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跨境研发生产先行区以来的首个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CGT)项目。
源健优科创始人何映珂介绍说,当前,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上升的阶段,而上海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提供中美申报服务,有效解决国内客户出海受阻、海外CDMO选择困难及海外产业国内生产等行业痛点,全方位加速CGT产业在浦东的发展。
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浦东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战略重地,新的高能级主体纷纷选择在浦东建立全球工厂、实验室;而已经深耕浦东的世界500强企业等,则选择了将集团创新计划率先落地浦东,赋能本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