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日前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高层再次释放开放合作的信号。
适逢自贸区建设走过10年历程,作为新时代下中国全面开放的示范工程,秉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探索创新路径,自贸区建设历经了再扩容、再升级和再深化,构筑起了诸多制度创新、经济引领的排头兵高地。
作为中国第三批自贸区成员之一的陕西自贸区,自2017年挂牌至今亦走过了6个春秋,交出的成绩单也颇为亮眼,投资改革、贸易监管、人文交流、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通道建设等多领域形成了725项创新案例,3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诸多亮眼数字之外,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还在探索区域协同发展、“共建共用”合作新模式上,不断丰富着朋友圈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在“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三个自贸建设上不断发力,强化着自身特色优势,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苦练“内功”。
探索协同联动
自贸区是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新高地。
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一花独放,到如今扩容至21个、形成覆盖东西南北的格局,在开放水平、改革创新、产业格局等多方面,累积了系列成就。尤其是各有侧重的定位,让这些排头兵的成效多点开花,有效助推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具体到陕西自贸区,在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促进自贸区之间高质量联动发展上,如今有着更深入地理解和践行。
近日,在西安举办的第二届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大会暨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陕西自贸区的名片再次被擦亮。
据悉,该联盟由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杨凌示范区片区,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蚌埠片区及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阿拉山口口岸等单位在2021年10月联合发起设立。
依托新亚欧国际陆海联运通道建设,联动创新、联动改革、联动开放,联盟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东西双向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联盟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逐步形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此次大会上,联盟秘书处、连云港市副市长高圣华介绍:“联盟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共建共用’的合作新模式,共同致力于将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开放新轴线。各成员单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近300项创新成果。”
自贸区片区之间抱团协同发展,陕西自贸区由“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展现出了更为开放的姿态。
“这种开放制度其实是服务于经贸活动的,新亚陆海联运通道也是陕西一直在努力推动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亚欧大陆桥基础上,进一步把它升级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就需要通关的一体化,那么大通道沿线的区域,特别是商贸流动的中心枢纽,除了硬件上连通之外,还应该在软件上,也就是这种制度规管方面也能够连通化,这样这条通道的便利化程度才能够得到系统性的提升。”
多维创新发展
陕西自贸区能够在新亚欧陆海运通道自贸区联盟中占据重要话语权,离不开自身的“内功”苦修。
就在上述论坛召开的第二天,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自贸区六年建设情况。
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在会上介绍:“6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在投资改革、贸易监管、人文交流、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通道建设等多领域形成了725项创新案例,‘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等3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政务服务跨区通办’等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和经验,是自贸区的使命。上述诸多成效,也是陕西自贸区给过往6年发展所做的一个总结。
具体来看,这些经验创新涵盖了几个重要的层面,如制度上的创新、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化、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三个自贸”建设特色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在制度创新方面,举例而言,围绕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实施了舱单归并、货站前移等20多项创新举措,围绕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实施了航权开放、直提直装等10余项创新举措,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施了近30项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