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 (崔译戈)2013年8月17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十年来,我国先后部署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生动示范。
这是2020年11月11日拍摄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门。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先行先试引领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自贸试验区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外贸外资发展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中国开展高水平开放的先导力量、深层次开放的开路先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200亿元,占全国的18.1%。
硕果累累,源自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7次缩减,由最初的190条措施压减到27条,其中制造业条目实现了清零。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出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了服务贸易管理模式根本性变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表示,建设以来,中国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形成了多个“第一”,包括率先实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了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等,成为新时代引领全国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制度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十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累计有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充分释放。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李晓郛认为,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一大批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3.2%,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吸引、集聚功能凸显。崔卫杰表示,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推动高端产业不断集聚,在油气、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促进跨境电商、“保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
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对外发布,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2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红利。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的“良种”正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