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179项改革创新成果
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运营六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深化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累计推出六批共179项具有辽宁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以省政府名义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13项实践效果突出的创新经验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
12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商务厅(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六年来,共新增注册企业8.4万户,注册资本达1.2万亿元。2022年,辽宁自贸试验区财税收入1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亿元,均为成立前的5倍;实现进出口总额130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6.5%;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全省的比重为21.8%。辽宁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新时代辽宁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境外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
创办企业时间平均缩减30天
辽宁自贸区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实行外商投资主体资格认证减免新模式,境外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创办企业时间平均缩减30天。三个片区均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度,为企业提供设立、变更、海关登记、信用查询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单一窗口”实行集中受理、综合办理、一章审批、统一发证。
沈阳片区规划先进制造、高新高端、金融会展、物流商贸、临空产业等五个产业集聚区。集聚科技型企业2900家,雏鹰企业216家、瞪羚企业6家。2022年度“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3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
大连片区构建以汽车及零部件、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22年,片区氢能产业产值实现18亿元。预计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可达5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方面。
营口片区初步构建了以智能安防装备、环保新材料为特色,汽车零部件、保税加工、科技服务、跨境电商等多领域发展的产业体系。获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投资6亿元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产业园区,道路货物运输二级节点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总接入企业666家,标识注册量1.6亿个,标识解析3000万次。
进口和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
2017年分别压缩66%和91%
此外,辽宁自贸区还不断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持续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等7项主要业务覆盖率100%,进口和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66%和91%。
实施重点项目通关流程再造,大连海关、沈阳海关在铁矿石混矿、进境粮食检疫、大型出口成品油通关、飞机保税料件调拨等重点项目通关过程中,探索实施“边卸边检”“前置检验”等创新举措,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探索中欧班列“三优两并”通关模式创新,实行“优先申报、优先实施查验、优先放行,合并申报舱单、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合并总运单”,大幅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率。
实施“信用监管”签证模式,企业申办证书资料准备时间可压缩近60%;证书审核及签证时间可压缩约30%。创新“维修物品综保区流转”新模式,帮助南航承接国内三方客户航空部附件包修业务实现了货物当日抵达当日即通关放行入厂维修。助力大连港拓展航线,东南亚集装箱航线已增至23条,大连口岸RCEP国家集装箱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市场份额达到18%。上线全国首个能够提供 RCEP 国家市场需求分析和目标客户匹配等相关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融入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跨省异地缴税新模式
简化省外企业办税流程
在金融领域进行开放创新,不断激发企业活力。2022年,省自贸办联合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出台了22条金融支持辽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全省复制推广了34项金融创新经验,金融服务质效取得了新的突破。
跨省异地缴税新模式简化省外企业办税流程,缩短缴税时间3—5天,有效解决了跨省经营企业缴税难题;辽宁省地方征信平台互联互通工程(简称“辽信通”)实现自贸试验区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截至2022年,已助力银企融资对接979笔,金额10.06亿元;离岸贸易全链条金融服务新模式,实现首笔以银行履约备用信用证增信的新型离岸贸易,该模式已为自贸区企业节省保证金193万美元,提升远期结汇收益率约3.48%;“三贷”中心精准定向金融服务,分类解决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企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22年帮助46户企业获得贷款7.73亿元;开展在华工作境外个人薪酬购汇便利化创新,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约90%;开通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企业可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的资金成本差异实现最优融资,累计办理业务4.9亿元;落地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沈阳片区,为企业节省业务单证准备时间70%;拓展线上保函业务办理新模式,实现从申请到保函开立全程电子化。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