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2万亿元……7月30日,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广东自贸区”)成立九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晒出了广东自贸区成立九周年的“成绩单”。
张劲松称,明年是广东自贸区成立十周年,广东自贸区将在新的起点上加强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加大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创新成果遍布多个领域
2015年,广东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批准成立的第二批自贸区之一,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等3个片区。
近年来,广东实施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经过九年的发展,广东自贸区已成为广东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广东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张劲松透露,广东自贸区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粤港澳合作等领域,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3项,占全国集中复制推广总数的25.75%。
广东自贸区每年都会挑选一批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张劲松表示,在2023年的15个最佳案例中,涵盖优化营商环境(4个)、贸易投资(4个)、金融创新(3个)和港澳合作(4个)等方面。
例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投资者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自贸区投资者保护条例。
这是广东自贸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广东自贸区的营商环境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劲松说,在投资方面,广东自贸区正式实施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金融、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作出6项特别开放安排。目前,广东自贸区内实有企业29万多家,吸引10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520个,集聚总部企业220家。
近年来,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外贸的一个重要新动能。不过,退货问题成为困扰不少企业与消费者的痛点之一。为此,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探索推出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新模式,支持企业将境外的出口电商退货商品退回南沙综合保税区,在综合保税区仓库内一站式完成拆包、分拣、上架、存储、复运出口等业务。该监管新模式案例已成功入选了今年商务部公布的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1月,广东发布《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提出,广东要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性经验。
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达24%
随着696项制度创新成果投入实践,广东自贸区的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争取累计注册外商投资企业突破3万家,争取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700亿美元。
数据显示,广东自贸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15年的104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8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累计新增实际利用外资539亿美元,年均增长近6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广东自贸区实现进出口总值3335亿元,同比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7.6%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和1/4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张劲松表示。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的通知》,广东自贸区成为全国6个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地区之一。
一年以来的试点效果如何?“国家赋予我们的各项试点任务已全部落地,形成相当规模的业务量。”张劲松称,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广东自贸区外贸进出口总值6584亿元,占全省7.4%,同比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占全省20%;税收收入1063.6亿元,同比增长16.2%;新设企业2.7万家,同比增长8.3%。
目前,广东自贸区内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2万亿元,年均增量超1300亿元,带动南沙、前海、横琴三大片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2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260亿元,增长超1倍。
大幅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广东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系列举措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
以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为例,当前,前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类金融机构集聚地,注册企业机构突破4万家,融资租赁企业超1800家,约占全国15.9%;集聚越海、华富洋、招商保税等8家年进出口贸易额超百亿元的供应链龙头企业。不仅如此,九年来,前海外贸进出口总值从712亿元增长至352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74.5亿美元,占广东自贸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的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