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统计来看,今年多数外资行在内地的经营数据不甚理想,进入新一轮经营策略调整期,希求盈利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作为港资银行,在内地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所有服务,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明晰定位。”林伟中如是说。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的开放,他将恒生中国未来的业务重点定位于跨境服务。
作为一家港资银行,随着香港与内地投资渠道逐步打开,手中握有比其他外资行更多的筹码,其香港总部也继续将资源和希望投入内地市场。
近期,恒生银行对恒生中国的15亿人民币增资计划落地,恒生中国明确自身定位之后,布局调整随之打开。
谈金融改革:理顺金融环境的过程
《21世纪》:您在银行业从业超过30年,见证了内地银行业变化,怎么看中国的金融改革?
林伟中:金融改革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步子比较稳,现在各方面形势都要求中国金融改革步子要快一点。
环境的改变主要有三个,一是利率改革,二是汇率自由波动,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伴随改革,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有人理解“新常态”是经济增长放慢,我觉得说结构调整更准确,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调整。从出口、加工为主,到以投资、内部消费拉动,量的增长不再是根本,实现质的增长才是关键。
在大环境下,银行业不可避免的面临挑战,必须思考改变,包括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现在也暴露出银行业不少风险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
我认为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面对信用风险暴露,配套的处置机制还有待完善。比如抵押品处理;对客户财务透明度要求,包括股东和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出现后银行同业间配合等。理顺金融环境,也希望监管更多参与指导。监管当局和同业的贡献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恢复帮助更大。
预计2016年还是调整期,调整也是对银行团队磨练的最佳时期。
另外,从一个微观角度举例来说,前阵子大家看人民币还是升值,境外的人民币比较便宜。但现在随着人们对人民币汇价看法的不一致,境外人民币现在成本也在提升,所以会弱化传统的内存外贷、内保外贷业务,但我认为这也有积极的一面。
因为境外人民币价格较低,因此过去出现很多房地产企业在无真实外币需求的情况下,仅从节约财务成本角度考虑,到境外借外币,这就形成currency mismatch(货币错配)。现在虽然人民币向上波动,但到境外融资的企业却在增加,这些企业是真实配合自己走出去的投资需求,少了纯粹的为了降低财务成本的考虑,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了。
《21世纪》: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改革中走得比较靠前,怎么看自贸区的影响?
林伟中:最近上海金改40条框架基本搭设完毕,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比以前更明确——离岸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自贸区扩区把陆家嘴(46.78, -0.66, -1.39%)纳入进去是不小的突破,陆家嘴本身就是金融中心的核心,未来期待自贸区可以成为跟海外其他金融中心链接的一个平台,作为第一个出海口,为下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国际化等做足够铺垫。
明晰定位:跨境业务
《21世纪》:内地在恒生银行集团内的位置是怎样的?
林伟中:恒生银行母行在香港,香港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内地,从业务上来讲,内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无论对公、零售,香港地区增长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内地。恒生银行在香港的业务在今年上半年有好的增长,这个增长深受跨境业务及对公业务所带动,而这些客户大部分来源于恒生中国。
今年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实质进展,内地仍是恒生银行的重点业务区域,政策变化可能会带来业务增长机遇。恒生银行也给恒生中国增资了15亿人民币,最近刚刚得到监管批复。
《21世纪》:新机遇指什么?相应的内地业务布局做了哪些调整?
林伟中:作为港资银行,在内地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所有服务,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明晰定位。恒生中国把重点定位在跨境业务。
恒生银行总部位于香港,香港是最接近内地的金融中心,一直以来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把香港作为进入海外市场的第一个踏板,香港本身也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池,这都是恒生中国跨境业务的支撑。
在自贸区的布局则是恒生银行跨境服务的支点。2013年恒生中国是第一批获批在上海自贸区筹建支行的港资银行,除上海自贸区外,恒生中国在深圳前海设有支行。同时母行恒生银行与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在申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将由恒生银行控股,此前“CEPA补充协议十”放宽了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港资持股比例可达50%以上。
目前基金管理公司还在监管审批阶段,恒生银行已经与前海金控签署合资协议,如果审批通过将是“CEPA补充协议十”下首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另外恒生中国正在计划将天津地区的一家支行搬入天津自贸区,一方面服务当地自贸区企业,另一方面配合天津自贸区和新加坡地区的合作,希望可以发挥恒生银行在新加坡的业务优势,增加在天津自贸区的业务。
外资行进入中国的前半段主要做的是将外资企业“引进来”,以及配合国内出口型企业的出口贸易,后来陆续加入内地企业ODI(对外直接投资),现在两者的量相差无几,而ODI的增速更快,内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可以跟中资行形成互补。
《21世纪》:内地企业的跨境直投也是中资行看好的蓝海市场,怎样竞合?
林伟中:现在来看“饼”足够大,两方可以各自发挥所长。就像外资银行在中国,要有赖于本地银行,同样中资行到香港也会需要和当地银行合作,这也是我们的相对优势。
恒生银行深耕香港市场,优势在资金的安排和对当地市场了解,恒生中国在跨境业务上能够倚靠我们在海外的实力。而且历史上香港总部和内地企业就有一定联系,恒生和中资行在香港地区的子公司之间也会形成合作,包括银团合作等。
此外我们的母行恒生银行是综合性金融机构,除了银行,在零售证券买卖、保险、资产管理、私人银行、贵金属、外汇业务等方面都很活跃,也可以给中资企业和个人提供多种选择。
《21世纪》:具体谈谈跨境服务体系?
林伟中:包括对公和零售两个方向。
对公业务上,除了传统的贸易进出口,中资企业纷纷建设海外现金管理平台、海外投融资平台。自贸区开放之后,银行可通过境内外联动、人民币跨境服务等举措帮助企业做现金管理。
随着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加强,企业对利率、汇率避险需求增加。香港是人民币最大的境外市场,恒生能够提供汇率避险服务。
零售业务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放开之后,内地个人的海外投资需求与日俱增。配合沪港通、RQDII、基金互认等多重投资渠道放开,外资行能够提供多元化投资组合。除海外投资,保险业务也将是接下来主要的拓展方向。
削减部分地区零售业务
《21世纪》:零售业务是外资行在华的“软肋”,不少外资行近期都对在华零售业务进行调整,恒生的情况如何?
林伟中:个人业务有个特点,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利润,资源太分散则成本过高,因此削减部分地区的零售业务是一种合理化处理。
恒生中国在零售业务方面也将做出适当调整。区域选择上,先把资源投放在有网点和客户基础的市场里,即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和广东地区。
财富管理业务面向的客户群体也在调整,此前以高净值人群为主,去年开始逐步延伸到中等收入群体,将理财业务开户门槛降低至5万元。而在该类人群中,更偏向年轻群体,所谓不仅要投资过去,更要投资未来,年轻群体有良好的资产增长空间,同时有贷款、保险需求,且基数庞大,这将是恒生中国近期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
《21世纪》:业务方向呢?
林伟中:投资和保险为主。今年投资和保险带来的非息收入增长已经超过此前几年。过去外资行个人投资的品种较为单一,现在中国市场逐步开放,银行财富管理的投资渠道增加,包括QDII、RQDII、沪港通、基金互认等。
保险市场是一块大蛋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众的消费和储蓄能力日益增长,对高端医疗服务及健康保障的需求攀升。在香港感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香港的大部分业务增长来自于内地的个人客户,尤其是保险需求量巨大。
恒生中国在投资的基础上,还将在代销保险业务方面进一步拓展。今年9月,恒生银行把在香港地区代销的保柏公司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引入内地,扩充恒生中国的零售银行服务及布局。
《21世纪》:境内银行资管人士普遍反映现在是“资产荒”时代,怎么看待现状?
林伟中: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是简单的把存款的利率上限拿掉,市场化就可以完成,这中间还有很多待理顺的价格规律,尤其是资金价格。
收益曲线通常是反映市场对风险和回报的看法,在收益曲线中,银行存款应该是低风险的回报曲线,从风险往上是国债、大企业债、中小企业债等。
过去由于刚性兑付等原因,风险和回报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现在也还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国债和公司债的利率差别不是很大,甚至有个别地方政府债比国债利率更低。利率回报曲线有待进一步市场化,现在银行的定价还是根据央行[微博]的定价标准,希望将来会倾向于反映银行实际的资金成本、同业的资金成本,真正形成跟shibor之间的管理,这样之后金融市场会更健康。
海外投资,全球资产配置是大方向。从股市来看,A股的PE还在13-14倍,但香港已经是个位数了,更趋近真实价值。从汇率来讲,美元、日元、欧元各自的特性下蕴含投资机会,进行资产组合配置,实现更稳定回报。
《21世纪》:恒生是外资行为数不多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如何用互联网金融推动零售展业?
林伟中:目前恒生银行在内地20个城市设有网点。相比中资行,外资行不具有网点优势,所以集中在某些区域,使用互联网工具配合展业颇为重要。
恒生中国每年在互联网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都在增加。今年上半年推出个人网上银行结售汇和外汇兑换业务,并于下半年将恒生借记卡正式接入微信支付,是外资行的首家。另外,我们还推出了VTM远程视频柜员服务,这在外资行中也是首家。
从201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通过恒生中国网上银行购买保本理财产品的笔数达全行总笔数的六成,超过半数的境内转账通过网上银行完成,跨境转账占到全行总笔数的三成。网上结售汇和外汇兑换的笔数占全行总额的三成。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最近一段时间,恒生银行(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林伟中十分忙碌,奔走于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推动恒生银行的新业务落地。
这是林伟中就任恒生中国行长的第三年,也是恒生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第20年。从开设内地分行到成为内地独立法人银行,恒生银行经历内地银行业的变革,也在变革中不断谋求自身的转型。
从数据统计来看,今年多数外资行在内地的经营数据不甚理想,进入新一轮经营策略调整期,希求盈利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作为港资银行,在内地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所有服务,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明晰定位。”林伟中如是说。配合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的开放,他将恒生中国未来的业务重点定位于跨境服务。
作为一家港资银行,随着香港与内地投资渠道逐步打开,手中握有比其他外资行更多的筹码,其香港总部也继续将资源和希望投入内地市场。
近期,恒生银行对恒生中国的15亿人民币增资计划落地,恒生中国明确自身定位之后,布局调整随之打开。
谈金融改革:理顺金融环境的过程
《21世纪》:您在银行业从业超过30年,见证了内地银行业变化,怎么看中国的金融改革?
林伟中:金融改革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步子比较稳,现在各方面形势都要求中国金融改革步子要快一点。
环境的改变主要有三个,一是利率改革,二是汇率自由波动,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伴随改革,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有人理解“新常态”是经济增长放慢,我觉得说结构调整更准确,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调整。从出口、加工为主,到以投资、内部消费拉动,量的增长不再是根本,实现质的增长才是关键。
在大环境下,银行业不可避免的面临挑战,必须思考改变,包括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现在也暴露出银行业不少风险问题,尤其是信用风险。
我认为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面对信用风险暴露,配套的处置机制还有待完善。比如抵押品处理;对客户财务透明度要求,包括股东和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出现后银行同业间配合等。理顺金融环境,也希望监管更多参与指导。监管当局和同业的贡献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恢复帮助更大。
预计2016年还是调整期,调整也是对银行团队磨练的最佳时期。
另外,从一个微观角度举例来说,前阵子大家看人民币还是升值,境外的人民币比较便宜。但现在随着人们对人民币汇价看法的不一致,境外人民币现在成本也在提升,所以会弱化传统的内存外贷、内保外贷业务,但我认为这也有积极的一面。
因为境外人民币价格较低,因此过去出现很多房地产企业在无真实外币需求的情况下,仅从节约财务成本角度考虑,到境外借外币,这就形成currency mismatch(货币错配)。现在虽然人民币向上波动,但到境外融资的企业却在增加,这些企业是真实配合自己走出去的投资需求,少了纯粹的为了降低财务成本的考虑,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了。
《21世纪》: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改革中走得比较靠前,怎么看自贸区的影响?
林伟中:最近上海金改40条框架基本搭设完毕,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比以前更明确——离岸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自贸区扩区把陆家嘴(46.78, -0.66, -1.39%)纳入进去是不小的突破,陆家嘴本身就是金融中心的核心,未来期待自贸区可以成为跟海外其他金融中心链接的一个平台,作为第一个出海口,为下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国际化等做足够铺垫。
明晰定位:跨境业务
《21世纪》:内地在恒生银行集团内的位置是怎样的?
林伟中:恒生银行母行在香港,香港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内地,从业务上来讲,内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无论对公、零售,香港地区增长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内地。恒生银行在香港的业务在今年上半年有好的增长,这个增长深受跨境业务及对公业务所带动,而这些客户大部分来源于恒生中国。
今年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联系越发紧密,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实质进展,内地仍是恒生银行的重点业务区域,政策变化可能会带来业务增长机遇。恒生银行也给恒生中国增资了15亿人民币,最近刚刚得到监管批复。
《21世纪》:新机遇指什么?相应的内地业务布局做了哪些调整?
林伟中:作为港资银行,在内地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所有服务,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明晰定位。恒生中国把重点定位在跨境业务。
恒生银行总部位于香港,香港是最接近内地的金融中心,一直以来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把香港作为进入海外市场的第一个踏板,香港本身也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池,这都是恒生中国跨境业务的支撑。
在自贸区的布局则是恒生银行跨境服务的支点。2013年恒生中国是第一批获批在上海自贸区筹建支行的港资银行,除上海自贸区外,恒生中国在深圳前海设有支行。同时母行恒生银行与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正在申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将由恒生银行控股,此前“CEPA补充协议十”放宽了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港资持股比例可达50%以上。
目前基金管理公司还在监管审批阶段,恒生银行已经与前海金控签署合资协议,如果审批通过将是“CEPA补充协议十”下首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另外恒生中国正在计划将天津地区的一家支行搬入天津自贸区,一方面服务当地自贸区企业,另一方面配合天津自贸区和新加坡地区的合作,希望可以发挥恒生银行在新加坡的业务优势,增加在天津自贸区的业务。
外资行进入中国的前半段主要做的是将外资企业“引进来”,以及配合国内出口型企业的出口贸易,后来陆续加入内地企业ODI(对外直接投资),现在两者的量相差无几,而ODI的增速更快,内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可以跟中资行形成互补。
《21世纪》:内地企业的跨境直投也是中资行看好的蓝海市场,怎样竞合?
林伟中:现在来看“饼”足够大,两方可以各自发挥所长。就像外资银行在中国,要有赖于本地银行,同样中资行到香港也会需要和当地银行合作,这也是我们的相对优势。
恒生银行深耕香港市场,优势在资金的安排和对当地市场了解,恒生中国在跨境业务上能够倚靠我们在海外的实力。而且历史上香港总部和内地企业就有一定联系,恒生和中资行在香港地区的子公司之间也会形成合作,包括银团合作等。
此外我们的母行恒生银行是综合性金融机构,除了银行,在零售证券买卖、保险、资产管理、私人银行、贵金属、外汇业务等方面都很活跃,也可以给中资企业和个人提供多种选择。
《21世纪》:具体谈谈跨境服务体系?
林伟中:包括对公和零售两个方向。
对公业务上,除了传统的贸易进出口,中资企业纷纷建设海外现金管理平台、海外投融资平台。自贸区开放之后,银行可通过境内外联动、人民币跨境服务等举措帮助企业做现金管理。
随着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加强,企业对利率、汇率避险需求增加。香港是人民币最大的境外市场,恒生能够提供汇率避险服务。
零售业务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放开之后,内地个人的海外投资需求与日俱增。配合沪港通、RQDII、基金互认等多重投资渠道放开,外资行能够提供多元化投资组合。除海外投资,保险业务也将是接下来主要的拓展方向。
削减部分地区零售业务
《21世纪》:零售业务是外资行在华的“软肋”,不少外资行近期都对在华零售业务进行调整,恒生的情况如何?
林伟中:个人业务有个特点,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利润,资源太分散则成本过高,因此削减部分地区的零售业务是一种合理化处理。
恒生中国在零售业务方面也将做出适当调整。区域选择上,先把资源投放在有网点和客户基础的市场里,即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和广东地区。
财富管理业务面向的客户群体也在调整,此前以高净值人群为主,去年开始逐步延伸到中等收入群体,将理财业务开户门槛降低至5万元。而在该类人群中,更偏向年轻群体,所谓不仅要投资过去,更要投资未来,年轻群体有良好的资产增长空间,同时有贷款、保险需求,且基数庞大,这将是恒生中国近期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
《21世纪》:业务方向呢?
林伟中:投资和保险为主。今年投资和保险带来的非息收入增长已经超过此前几年。过去外资行个人投资的品种较为单一,现在中国市场逐步开放,银行财富管理的投资渠道增加,包括QDII、RQDII、沪港通、基金互认等。
保险市场是一块大蛋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众的消费和储蓄能力日益增长,对高端医疗服务及健康保障的需求攀升。在香港感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香港的大部分业务增长来自于内地的个人客户,尤其是保险需求量巨大。
恒生中国在投资的基础上,还将在代销保险业务方面进一步拓展。今年9月,恒生银行把在香港地区代销的保柏公司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引入内地,扩充恒生中国的零售银行服务及布局。
《21世纪》:境内银行资管人士普遍反映现在是“资产荒”时代,怎么看待现状?
林伟中: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是简单的把存款的利率上限拿掉,市场化就可以完成,这中间还有很多待理顺的价格规律,尤其是资金价格。
收益曲线通常是反映市场对风险和回报的看法,在收益曲线中,银行存款应该是低风险的回报曲线,从风险往上是国债、大企业债、中小企业债等。
过去由于刚性兑付等原因,风险和回报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现在也还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国债和公司债的利率差别不是很大,甚至有个别地方政府债比国债利率更低。利率回报曲线有待进一步市场化,现在银行的定价还是根据央行[微博]的定价标准,希望将来会倾向于反映银行实际的资金成本、同业的资金成本,真正形成跟shibor之间的管理,这样之后金融市场会更健康。
海外投资,全球资产配置是大方向。从股市来看,A股的PE还在13-14倍,但香港已经是个位数了,更趋近真实价值。从汇率来讲,美元、日元、欧元各自的特性下蕴含投资机会,进行资产组合配置,实现更稳定回报。
《21世纪》:恒生是外资行为数不多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如何用互联网金融推动零售展业?
林伟中:目前恒生银行在内地20个城市设有网点。相比中资行,外资行不具有网点优势,所以集中在某些区域,使用互联网工具配合展业颇为重要。
恒生中国每年在互联网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都在增加。今年上半年推出个人网上银行结售汇和外汇兑换业务,并于下半年将恒生借记卡正式接入微信支付,是外资行的首家。另外,我们还推出了VTM远程视频柜员服务,这在外资行中也是首家。
从2015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通过恒生中国网上银行购买保本理财产品的笔数达全行总笔数的六成,超过半数的境内转账通过网上银行完成,跨境转账占到全行总笔数的三成。网上结售汇和外汇兑换的笔数占全行总额的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