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际产能合作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怎样才能行稳致远?3月24日,博鳌亚洲论坛的与会嘉宾们进行了探讨。
“国际产能合作确实是中方提出的一个重要设想,近两年已经转化为各方合作的行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迄今,中国已与数十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一批铁路和电力等重大项目,已经带着装备“走出去”了。比如,中老铁路已经开工,中泰铁路也将在今年5月份正式开工。目前,中巴经济走廊投资已达600多亿美元,哈萨克斯坦50多个项目已有一半落地。可以说,产能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现形式。
从国际方面来看,将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与中国产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从中国自身来看,国内企业有“走出去”的愿望,希望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实现产业升级。
不过,当前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由于当地的语言、法律、基础设施跟国内不一样,很多企业对此充满顾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指出,这也是在过去的境外投资或者产能合作中,中国国有企业发挥作用很大,而民间企业参与程度不够的原因。
“过去中国对外的投资合作之所以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合作国家大都是资金短缺国家,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是中国在工程建设,尤其是铁路工程建设方面的能力,在全世界最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认为,这两种合作,对于资金与规模的要求,常常只有国有企业有能力满足。
特别是像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由于国内工资上涨,成本提升,只需要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生产加工完全可以走出去。”但林毅夫同时表示,这些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的加工环节要进行国际转移,确实也面临不少困难。比如,虽然有的国家劳动力可能便宜,但物流成本和电费却非常高。此外,和国内不同的语言、法律也是制约因素。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跟当地政府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比如,设立一个工业园,在工业园里面把基础设施建好,推行一站式服务。企业在当地的生产经营成本下降和优化,有助于其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林毅夫表示。
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是简单地输出商品和建设项目,我们还要和对方开展装备制造及技术合作。”宁吉喆表示,通过在产能合作所在国就地组织原材料,就地生产一些装备,或者就地组装,可以带动这些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比如,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就可以这样做。在他看来,这种生产能力的合作实际上能够促进这些国家产业发展,凝聚全球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针对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方式主要是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宁吉喆还提出,未来可以与发达国家一起开展更多的第三方合作,“中国政府将在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上支持本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