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开江县耕地面积39万余亩,六成以上分布在小平原和平坝地区,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开江县提出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的目标。
截至去年,开江县农机总动力达26.8万千瓦,完成机耕面积35.5万亩、机播面积5.6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5.2万亩、机械植保面积6.43万亩、机收面积22.5万亩。全县农机耕、种、收综合水平达42.6%,实现粮油总产量28.38万吨,比上年增长2万余吨。
“我们的办法是每个乡镇发展一个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服务面积均达到3万亩以上,逐步实现大小春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彻底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撂荒土地全部耕种起来。”开江县农业局总农艺师陈文耀说,目前已有一半乡镇实现了这一目标。
原料需求催生农机专业合作社
4月下旬,开江县任市镇黄泥塝村迎来插秧季节,按理说,这样的大忙时节家家户户应该均在田间地头忙碌,而实际却并非如此。忙碌于田间的是五六台插秧机,一阵阵呼啸而过,明晃晃的水田里均匀地植入绿油油的秧苗。
黄泥塝村临近重庆市开县,来村里机插作业的是开县人胡世华,他在开江境内流转了黄泥塝等3个村800余亩稻田,加上在开县境内的1200余亩,连成一片的有2000多亩。
2010年时,胡世华在开县办起一家米厂,逐步发展成年产大米3000吨的规模,这需要至少5000亩稻田为他提供原料。然而处处土地撂荒让他时常为原料发愁,于是一横心便自己流转土地种水稻,除了自己家乡的土地外,他还把目光锁定了临近的开江县任市镇。
从最初的100亩到现在的2000余亩,胡世华摸着石头过河,他认识到,唯有全程机械化才能大幅降低原料成本,为大米加工环节挤出更多的利润空间。于是,胡世华开始购买各种农用机械,如今他共拥有机耕、机插、机收、机烘等机械16台,并成立了合作社。
“尽管实施全程机械化,每亩成本包括土地流转费在内也在1000元左右,目前水稻的亩产量大概为1100斤-1200斤,每亩的利润也只有一两百元钱,很微薄。”胡世华说,“但无论怎样也比纯购买原料利润高得多,因此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计划到明年,基地面积要达到5000亩,实现原料全自给自足。”
“我们这里虽然农业条件较好,但年轻人还是大部分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不少,因此引进胡世华这样的业主来流转土地耕种,非常适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任市镇政府有关人员说,以黄泥塝村为起点,明年将再拿出2000余亩让业主流转。从代耕代种到自主经营再到全产业链构想
在甘棠镇龙井坝村,一块“三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的招牌引人注目,这是开江县2014年捆绑20余个涉农项目1.653亿元资金建设而成的适合现代农业连片发展的一项工程。
该示范区为开江县天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开辟了用武之地。该合作社是拥有14台旋耕机、1台育秧机、12台插秧机、14台收割机及各种机手60余人的部级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2014年后开始流转土地自主经营。目前直接经营面积达3300余亩,涉及到3个村,服务面积达3万余亩,涉及3个乡镇及省外一些地区。
“在我们的服务范围内,除了修田坎、稻田补苗、施肥及部分稻田管理外,其他环节如耕田犁地、育秧插秧、机播机防机收等基本上不需要人工,我们自己经营的3300余亩基地,去年仅花了20多万元人工费。”合作社负责人蒋先民说。
鉴于机械化、工厂化育秧可大大节省人力,开江县准备明年大力推广,“尤其是针对一家一户的老百姓,他们不用购买稻种,不用亲自下田育秧,到插秧季节直接以每盘8-9元的价格向农业服务中心去购买即可。”陈文耀透露,第一年推广面积大约为4万亩。
蒋先民说,天成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年利润100多万元,但分摊到150个成员头上,也没有多少钱,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合作社准备向粮食深加工方面拓展,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从而把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
培育农业生产综合性服务机构是大趋势
位于普安镇的开江县祥泰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机防、烘干、仓储、销售及农资供应、农技咨询、市场信息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就是说农户只需跟合作社签订一个合同,便可当甩手掌柜了,合作社还保证病虫害损失率在5%以内,最低亩产量在500公斤以上,到时候农户只需每亩交700元,便可随时向合作社提取干稻谷,也可以直接委托合作社销售。”县农业局局长张勇说。
该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机具50余台,拥有培训室、展示厅、农资超市、机库、修理间、日烘干25吨烘干设备2套、仓储容量100吨的粮库以及现代化办公设施。合作社不仅自己流转土地创建了2000余亩优质粮油基地,且与35家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签订了订单,年作业服务面积达3万余亩,年纯收益超过130万元。
“他们还开通了‘农耕家园’微信公众号,用户一扫二维码进入公众号,便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张勇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