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用两句话来概括制造业的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表现在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二是有效供给不 足,供给对消费的适应性还不强,比如中国老百姓海外‘扫货’。”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表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根本出路还是靠创新驱动。从全球历史来 看,基本上创新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逆向分布,也就是说经济不景气时恰恰是创新比较活跃的时期。
冯飞说,经过几年的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共识。它所带来的,一是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前几次工业革命 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化所解放的是人类的体力,这一次所解放的是人类的脑力。二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由大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化定制。三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革 命,可以基于互联网获得全球最优秀的创新资源和制造资源。四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企业的网络化、扁平化成为新趋势。五是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比如共享 经济和移动经济。
在冯飞看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带有相当大的复杂性。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在这个工业化的压缩过程中呈现出了多样性。面 对这样的多样性,从现在的数据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出现了加快发展势头,但它在制造业中的比例也只有12%左右,所以主体还是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传统 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根据行业特点来推进。例如,在纺织服装方面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说个性化的定制。当然,这还没有形成一个主流,如果能够把这样 一些好的经验推广形成主流,那么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对此,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深有感触。“浪潮本身是一个传统的服务型生产厂商,现在变成了云服务供应商。”孙丕恕认为,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过程中,大数据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要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数据。
“我过去在钢铁行业工作,现在全球钢铁工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严重挑战。”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张晓刚认为,对中国制造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来说,唯 一的出路只有转型升级,也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当然,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必须用不同的方式。
中国制造的转型离不开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的影响。对此,冯飞表示,建立创新产业生态说起来容易,如何做却需要有非常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精准的政策 扶持,因为现在我们面对的一些领域是具有颠覆性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的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平衡的是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关系,既要 使生产者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还要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到创新的成果。这就需要不断的制度创新,把市场力量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增长动能充分发挥出来。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标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晓刚认为,没有标准的支撑,质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德国与日本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中国经济要转型、中国制造业要转型,还需要把工匠精神变成人的自觉意识和商业文化。
孙丕恕认为,“中国制造”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产品卖出去,而是要输出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当地解决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冯飞表示,在中国制造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学习以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同步赛跑的双重任务,与其他国家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全球 都面临着转型,而且转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就需要中国与全球共同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应对转型当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共同创造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全 球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