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行业规律,寿险公司盈利需要7-8年,但这一盈利周期,对渤海人寿而言似乎压根“不算事儿”。
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在天津自贸区内注册成立的专业寿险公司。2015年是渤海人寿成立后的首个完整会计年度,当年度注册资 本金由8亿元一次性跃升至58亿元,资产总额超过96亿元,所有者权益达59.94亿元;当年度保费规模逾33亿元,净利润达到8094.25万元,创造 了国内寿险公司盈利周期最短纪录。
2016年一季度,渤海人寿保费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并且只延续到当季。2016年一季度,渤海人寿总体规模保费达成超过171.29亿元,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57.4亿。
4月份,该公司保费收入掉头向下,规模保费仅为113.43万元,仅为3月份的万分之二,原保险保费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该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24.64万元。
渤海人寿之所以自4月份起,保费出现断崖式下滑,主要是因为保监会下发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今年3月,保监会宣布叫停保单存续期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
数据显示,渤海人寿4月份、5月份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137.44万元、744.53万元,而3月份和2月份,该项收入分别为58.7亿元与49.11亿元,分别占规模保费的85%和70%。至此,渤海人寿保费高速增长势头戛然而止。
理财型保险大“瘦身”
据新京报报道,一位保险公司精算师表示,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是反映万能险保费的主要指标。
而事实上,包括万能险在内,大量发行收益率高、保障成分低、容易销售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曾是渤海人寿扩大保费规模的捷径之一。
渤海人寿官网显示,公司主要的万能保险产品有5个,包括福禄永益A款年金保险(万能型)、福禄永益B款年金保险(万能型)、福禄永富B款年金保险(万能型)、附加安康稳盈两全保险(万能型)以及团体年金保险(万能型)。
渤海人寿也曾公开表示,中短期产品是公司销售的主力险种。受新政影响,渤海人寿旗下多款保险产品已经下架。其官网显示,截至3月20日23点59分,包括福禄永益A款和B款年金险、福禄永富B款年金保险在内的3款万能险及福慧双足年金险等产品已经暂停销售。
一位寿险公司的管理人员表示,保费增速放缓与监管新政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部分险企也在进行主动或被动的业务调整。
除了渤海人寿之外,众多中小险企4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也遭遇增速下滑。与渤海人寿不同的是,上述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均在增加。有分析认为,这也表明它们更加注重传统寿险业务的发展。
产品模式或难以为继
保监会对短期理财险的新规,无疑使得中小险企面临转型升级的考虑。有寿险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即使没有中短期产品监管新政,在低利率的背景下,靠短期理财险扩大保费规模并依靠投资取得收益的模式能否持续,也值得商榷。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峰近日表示,虽然近期行业内规模保费猛增,但其中很多是理财型保险带来的保费收入,而这类保险产品需要投资回报,未来投资收益率或许不会太乐观,若还一味做理财型保险,无异于自己挖坑给自己跳。
事实上,渤海人寿除却面对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其资本金的消耗还在增加。渤海人寿2016年一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70.68%,较2015年四季度末的1150.03%大幅下滑。偿付能力跟险种有关。主推万能险等投资型险种的保险公司,对其偿付能力要求会更高。
2016年一季度渤海人寿的净现金流为1.75亿元。而在未来一个季度,渤海人寿基本情景下的净现金流为-19.35亿元,压力情景和自测情景下的净现金流均为负值。渤海人寿称,预计未来几个季度退保压力增加,导致未来季度新业务现金流入无法弥补退保支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指出,保险公司应该更多地关注保险保障型业务。但这对于小型保险机构来说也确实是一种挑战,因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他们发展保险保障业务压力也比较大,而转型升级也正是体现在这方面。
同时,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在过渡期内把这类产品的量压缩在限额内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点集中在业务的转型上,即提高长期产品的销售能力。
面对保费增速变化,该公司日前作出回应:保监会从维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角度发布实施了这项重要新规,渤海人寿全力响应监管政策,正在积极进行业务类型、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不过,对于渤海人寿而言,在保监会关闭中短存续期产品大门之后,如何保住自身市场地位,并在满期给付带来的现金流压力下,优化产品业务结构,寻找优良资产,从重“量”转向重“质”,这将在今后几年内持续考验着其高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