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在纪录片《时间的种子》里,卡里·福勒回顾了由他参与倡导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创立。这个设立在挪威的世界上第一座全球性种子库储藏了数以百万计的种子,寄望于在末日到来之际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上海种子第二章的名字“时间的种子”就来源于这部纪录片。4月22日地球日,定位为“一个思想交汇的文化创新平台”的上海种子迎来了第二章的开幕。不同于2016年上海种子第一章大量的公共活动和艺术介入项目,第二章的主体是位于喜马拉雅美术馆展期长达100天的展览。
与艺术展览不同的是,上海种子除了呈现艺术家作品,还囊括了来自科学、医学、人文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探讨。在这里,科学家、艺术家、人类学家都放下了自己的身份,统一被称作研究员,他们试图通过融合跨学科研究更好地理解当下紧迫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解决之道。
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根基研究员组建并率领各自团队,共同创作完成全新项目; 40多位(组)个体研究员,则从不同领域及视角回应主题。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兼上海种子联合艺术总监李龙雨表示:“上海种子是多学科的交叉口。艺术作品是上海种子的根本,其他学科与之协作,最终是希望让人们意识到是时候为了人类的未来做出行动了。”
在上海种子,各个领域的人对于未来的畅想交汇一处,这些想像并不一定都是光明美好的,却足够引人思考,而上海种子所提倡的跨学科研究也给了艺术以不同定义。正如李龙雨所说,不论人类的未来还是艺术的发展方向都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刻”。
未来图景
在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大厅,摆放着喻红的大尺寸画作“百尺竿头”。洪水淹没地面,人们爬上电线杆求生,伸出鸟巢外的一双腿象征人类已开始与鸟类争夺资源。这幅关于灾难图景的画作并不是来自凭空想象。
在上海种子第二章开幕新闻发布会上,李龙雨与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多次提到,未来上海以及全世界许多沿海大城市都将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根基研究员兼艺术家邱黯雄带领团队创作的“未来线路”,就构思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上海在未来成为两栖城市的景象。安装在公交车窗上的透明显示屏呈现出想象中的水下世界,公交经过之地真实的街景与之重叠并混合,观众得以由此窥见在水下上海生活的模样。这件作品与科幻作家刘宇昆特别为上海种子所撰写的《上海48小时:国际游客周末观光指南,行星漫游者出品,2116》相呼应,两者分别以影像装置与文本的形态,讲述一趟发生在百年后的“上海之旅”。
如果说以上三件作品还只是想象,那么华裔艺术家林璎的“什么正在消逝(What is Missing?)”就赤裸裸展现了自然正在承受的真实的痛苦。这部与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丧失有关的声音及媒体作品向观众展示了地球正在或已经消失的物种,在幽暗的展厅内,濒危物种的影像投射到观众手中沉甸甸的玻璃板上,“亲手捧起”这些脆弱的生物所造成的感官冲击远超想象。
李龙雨认为,这些作品并不代表上海种子对于未来持悲观态度。“公众应当被教育,应当知晓整体情况,是人类造成了地球经受的灾难,我们必须通过艺术家源自真实情况的作品让公众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种子不是呈现了灾难性的未来,而是为了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号召大家采取行动。”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是上海种子的主题,但并不是它的全部。在展览上,也能看到现代中医、移民问题等热门话题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