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高瓴资本集团、鼎晖投资以及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组成的财团(下称“联合要约方”)宣布,已向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百丽国际”)董事会提出私有化收购要约。
根据要约建议,联合要约方将向百丽国际股东支付注销代价价格为每股6.3港元的现金。该价格相对最后一个交易日(包括)前9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4.91港元溢价28.38%。据此计算,建议收购总价为531亿港元(约68.2亿美元)。交易完成后,高瓴资本将持有公司股份的56.81%;鼎晖投资将持有12.06%;参与要约收购建议的管理层(包括于武及盛放),将共持有其余31.13 %。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会发生实质性变化,而根据 A 股市场监管条例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公司至少 3-5 年后才有可能在 A 股申报上市流程。 而这种交易结构也佐证了,与近期在市场上发生的一些其他交易不同,高瓴资本、鼎晖投资等私有化财团不是希望通过短期投资,在 A 股市场套利,以期获得更高的估值交易。
对于这次财团私有化提议,百丽国际管理层表示:百丽国际正处于形势严峻、亟需转型的关口。毋庸置疑的是,只有将我们传统的零售模式与数字经济充分融合,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新战略和执行能力,我们才能继续保持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
不转型,就将被淘汰
成立于1978年的百丽国际,成长为“鞋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05年,其为了筹集开店资金和整合原分销商体系,引入鼎晖投资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资。
2007年,百丽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时市值曾逾千亿,成为当时国内市值最大的消费零售股,在世界鞋类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
然而,接下来数字经济和电商时代的到来,对全球的传统鞋类制造商和零售商带来巨大冲击,后者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营运压力。在中国,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线上渠道所占的份额比其他地区更高。
百丽国际也未能幸免。从2011年底开始,百丽国际营收增幅就持续下滑,净利增长速度再没上过两位数。从 2014 财年第四季度开始,百丽国际的同店销售连续 13 个季度呈现负增长。2015年,百丽国际集团业绩已经出现拐点,上市9年首次利润下滑,股价跌了将近一半。2017年初,净利增长达到最低点。
除了股价一路下坡,销售数据下滑、关店步伐也未曾停止。截至目前,百丽国际已关闭近500家门店。在2016-2017年度第四季度,百丽国际主营的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滑6.2%。百丽国际2017年3月发布的盈警显示,预计2016-2017年财年利润下滑 15%-25%。
百丽首席执行官盛百椒曾在过往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 “公司前景并不乐观,集团未来一两年收入和盈利都没有逆转可能。公司必须根本转型才能有长期生存空间。”
然而,转型谈何容易?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需要面对巨大的风险,而单凭公司自身很难完成,更需要借助外部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尽管公司于过去几年探索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风云变幻的零售环境,但效果并不显著。
恰在此时,高瓴、鼎晖等提出私有化建议。“这为股东在面对严峻行业运营环境的情况下,提供了以具吸引力的价格变现投资的机会。”百丽国际管理层指出,“此私有化建议符合百丽国际的战略性发展。鉴于百丽国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过往收效甚微的转型经历,私有化提议将能帮助公司在不受中短期业绩束缚的前提下更有效地集中资源,引入外部资源和新鲜血液,实现根本转型,扭转局势。”
虽然,百丽国际目前正处于从传统零售商转型为更加以顾客为中心,以及主攻鞋类和运动服饰类产品增长的新型零售业务的关键点。然而,这需要建立在,投放大量资金和运营资源,对科技,基础设施和人才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等基础上。
而百丽国际创始人、董事会主席邓耀则表示:“启动转型是公司目前的当务之急。要让公司基业长青,目前是进行根本性改变的合适时机。基于联合要约方的长期承诺与投入,我们认为新的安排能够让联合要约方的优势资源结合新一代管理层的干劲,带领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人和首席执行官同意接受要约,为实现以上的改变创造条件。”
收购财团所具备的深厚资源、运营专长和长远视野将能够帮助公司迎接挑战、于数字经济中聚焦创新和回到以往的长期增长的路径。“转型或可能需要数年来取得成功,而百丽国际在完成私有化之后的非上市公司身份,也是最佳方式。”百丽管理层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