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持续低迷
“4月初一斤还卖1.4元,现在已经跌到0.7元了。这个价连包地、采摘的成本都不够,只能拔秧改种别的。”5月25日,在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菜贩梅老四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梅老四在河北固安包地种大棚尖椒,自产自销,往年收益还不错。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告诉记者,上星期尖椒均价周环比下跌22.22%,商户多半赔钱。
相对而言,尖椒价格跌幅还算“温柔”。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冬瓜价格同比跌幅超过70%,大葱、洋白菜价格同比跌幅超过50%。从六大类蔬菜价格波动情况看,叶类菜、根类菜、花类菜同比下跌超30%;果类菜次之,跌幅超20%;茎类菜略跌,跌幅在5%以内。根类菜中的白萝卜、胡萝卜,叶类菜中的大白菜、芹菜,茎类菜中的葱头,价格同比跌幅超40%。
“全国蔬菜价格走低,和往年相比,环比跌幅较大,同比跌幅剧烈。”农业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首席专家孔繁涛说。孔繁涛参加农业部近期组织的蔬菜全产业链分析预警团队,刚从河南、山东等蔬菜主产区实地调研回京。
4月份,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斤1.82元,环比跌4.7%,同比跌22.4%,比近6年同期平均价格低8.9%,为近6年来同期最低。农业部监测的580个蔬菜重点县,蔬菜价格也表现为相同趋势:平均地头批发价为每斤1.52元,环比跌6.5%,同比跌16.9%。一季度“蔬菜200指数”为119.51,同比低34.7个点。
根在供过于求
蔬菜行情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供过于求。具体地讲,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是主要因素,信息不畅、重叠上市又加剧了供需失衡。
在海南租地种圆茄的蔬菜经销商姚凤仪告诉记者,以前他只种200亩,今年扩大到500亩,“一些人甚至租了上千亩地种菜”。
像姚凤仪这样扩大种植面积的做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农业部监测,1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95万亩,同比扩大3.1%。其中,大白菜、大葱、冬瓜、花椰菜、蕹菜、丝瓜、苦瓜、姜、莲藕等9种蔬菜在田面积同比增长了10%以上;普通白菜、南瓜、番茄、大蒜等4种蔬菜在田面积同比扩大5%以上。
“农产品当期种植面积主要取决于上期市场价格,一般而言,上期价格较高,当期种植面积就会扩大,反之亦然。”孔繁涛说。2014年至2015年,蔬菜价格稳中趋降,菜农种植意愿偏弱。2016年初遭遇寒潮天气,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加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蔬菜的种植效益凸显,导致农民去冬今春纷纷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除了种植面积扩大外,今春气象条件总体向好,蔬菜单产明显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国大部分农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4℃,未出现明显异常天气情况,水热条件匹配良好,土壤墒情适宜,利于蔬菜生长,使得蔬菜单产水平普遍提高。
供给侧要发力
如何防止菜价暴涨暴跌?孔繁涛认为,产地有关部门要持续开展蔬菜种植意愿调查,将调控关口前移,提前研判蔬菜市场供需形势,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电视、报纸等手段,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与市场供需信息,有效引导菜农理性安排生产。另外,应构建蔬菜产销对接平台,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拓展蔬菜销售渠道,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并加强产地销地合作,鼓励产地销地批发市场、企业、蔬菜合作社等主体开展长期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流通渠道,促进蔬菜均衡上市。
要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难题,还得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一论断也契合蔬菜生产。
在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河北张家口市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为避免无序生产、同质竞争,张家口市划分了坝上无公害错季菜、坝下丘陵区无公害错季菜、河川区无公害设施菜、无公害特菜4个蔬菜优势产业带。为确保张家口蔬菜“无公害”,当地农业部门近年来大力推广农家有机肥和防虫网、黏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等生态治虫方式,虽然生产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但蔬菜质优价高,供不应求,甚至远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