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谋求成为全国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之城。几天前深圳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在发改委5月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深圳与上海更是首次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
据报道,深圳正在修订和完善《“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
方案(草案)指出,到2020年,深圳将形成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为核心,湾区经济外溢拓展功能突出,规划有序、定位明确的海洋产业空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深圳拥有257.3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发展海洋经济素有优势。2016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4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6%。
根据深圳2013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这意味着,“蓝色经济”将成为未来一大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而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将紧抓创新方向。
海洋产业走向高端
2013年时,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的増加值占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的95%以上,形成了中集集团、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等一批百亿级营业额的涉海企业集群;相比之下,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尚小。
随后几年里,海洋新兴产业的潜力逐渐爆发,海洋产业也被列为深圳的未来产业之一。深圳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新兴产业类别中,海洋产业的增加值达到382.83亿元。
直观可感的是,邮轮产业已在深圳起步。2016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在深圳蛇口区域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于去年10月正式启用,它是国内唯一可以停靠22万吨级邮轮的世界级邮轮码头。
太子湾邮轮母港相关负责人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国际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8000美元时,居民生活方式、消费理念随之发生变化,邮轮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深圳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2万美元,发展邮轮产业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深圳在“十三五”规划里提出,培育壮大蓝色经济,实施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应用示范工程,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
上述方案(草案)单独强调了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将其列为深圳未来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两个产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将从“十二五”期末的14.2%提高到2020年的20.2%。
具体而言,到2020年,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争取达到605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带动新增就业人数9万人左右,引进3-5个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一批创新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