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发生十余起无人机干扰民航的事件,造成百余航班备降或返航。
对此,中国民用航空局5月16日宣布,民用无人机将实行实名登记注册,同时建立登记数据共享和查询制度,实现无人机运行云平台的实时交联。
早在2015年,民航局就印发相关文件,规定民用无人机应接入云系统;2016年, 三款无人机云系统正式获批,某种程度上,这三家运营主体也成为官方“委托代表”,专门汇集无人机飞行信息。
不过,在多数无人机制造厂商眼中,这三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并非官方监管机构,因此他们一般不愿意将飞行数据交给这些平台。
实时监控困难是无人机飞行监管长期存在的问题。从监管方向来看,未来无人机统一接入平台将是大势所趋。
那么,作为官方“指定”的云系统运营商,是否有机会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分一杯羹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运营商处了解到,客户接入云系统本身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但是通过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开发,或有可能打开新的市场。
挖掘下游服务“潜能”
无人机云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库内信息是轻小型民用无人机运行的动态数据,能够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一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官方信息显示,建立系统的目的是给无人机所有者提供飞行数据与服务,日后则可以解决无人机申报程序复杂、监管操作不便的难题。
目前,民航局共批复了三款云系统,分别是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的U-Cloud、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U-Care以及成都福来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飞云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无人机接入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软件植入,即通过飞行控制内置协议进行对接,多用于研制过程中的无人机;二是硬件植入,即采用第三方“插件”来接入系统。
以上述U-Cloud为例,只要在无人机上装一个SIM卡或类似装置,无人机飞行时的航迹、高度、速度、位置等信息都会被实时纳入云数据库。
而无人机运营企业、无人机驾驶培训机构要接入这个系统,则必须安装一款名为U-Box的设备,通过移动网络实现无人机飞行数据实时传输。
记者从多家云系统运营公司了解到,单纯接入系统是不收费的,就像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一样。
“我不认为可以靠这个来赚钱,因为云系统主要还是为配合监管诞生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一位运营商对记者打了个比喻,“就好比现在手机用户实名制,不可能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同时还要交钱。”
另一位运营商则称,厂商接入系统这块肯定不是赢利点。他向记者介绍,接入系统后,他们会向客户提供相关基础服务,例如定位监测、资讯推送等;同时,如果客户有需要,他们也会洽谈一些“附加服务”。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帮客户做宣传,也可以把他们对接到招标项目。”这位运营商表示,这些附加服务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记者在一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官网上发现,其产品特色及服务包含多个方面,除了无人机运营与监管、定位监控等传统项目外,还包括资源共享与交易、行业解决方案等新兴领域。特别是,该公司还开放了个性化定制功能,意在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根据艾瑞咨询一份关于无人机行业的研究报告,无人机产业链下游的确诞生了诸多业态,在无人机使用服务中,包括了社交、垂直媒体、融资租赁、保险服务等多个方面。
上述一位运营商便向记者表示,对接监管的部分各个运营商其实都做得差不多,因为监管要求是一致的,以后主要区别就在下游服务的开拓上。
不过,并不是每一项新服务都能变现,不少衍生出的附加功能也只是做好产品体验的基本要求,若要产生实际收益,在流量转化上还需进一步探索。